|
清朝前期最大的麻烦,其实还是准噶尔汗国。尽管康熙帝三次西征,灭了噶尔丹,但是准噶尔汗国在西北地区,依旧十分强盛。当然了,新大汗策妄阿拉布坦(噶尔丹的侄子)选择归顺了清朝。到了雍正时期,准噶尔大汗策妄阿拉布坦自己不敢出兵,却怂恿青海的和硕特领袖罗卜藏丹津,起兵搞事情。雍正帝先后派遣年羹尧、岳钟琪等名将带兵平息叛乱。不过雍正时期,只是平定了罗卜藏丹津,而准噶尔汗国依旧十分强盛。巅峰时期的准噶尔汗国,拥有新疆、青海、蒙古西部、乌兹别克斯坦、哈萨克斯坦、部分阿富汗地区,坐拥400多万平方公里的面积,部下臣民共计500余万,控弦之士多达30余万。1727年,雍正帝也曾经攻打过准噶尔汗国,结果被对方一顿胖揍,只能骂骂咧咧地撤出了科布多。到了1745年,清朝的国力达到了巅峰,而准噶尔大汗噶尔丹策零恰好去世了!而且诸子争位,这可给了清朝一个天大的好机会。不服新汗王的那帮人投靠了清朝,1755年,乾隆帝派遣5万大军进军准噶尔,一举拿下了伊犁,结束了准噶尔汗国的统治。那么问题来了,清朝有没有拿下准噶尔汗国所有的土地呢?准噶尔汗国的400多万土地,主要分成了3大块。清朝真正彻底平底准噶尔,是在1759年。以伊犁为中心的整个新疆地区,都纳入了清朝的统治范围,这是无疑的。清朝的势力范围,向西一路抵达巴尔喀什湖,这是有历史依据的。很多人说清朝平定准噶尔以后,没有将该汗国的全部地盘收入囊中,这自然也是事实。因为准噶尔汗国在中亚地区的地盘实在是太大了。清朝也没那么大胃口,更何况北方还有一个恶邻虎视眈眈地盯着,能保住巴尔喀什湖以东、以南地区就不错了。当时准噶尔汗国,主要分成了这么3大块。第一块,新疆、蒙古西部,归属清朝。燕然山(今杭爱山)以西、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部分地区、葱岭(帕米尔高原)及其以东地区,这一整块,都归属了清朝。所以说,那个时候的伊犁是整个新疆的中心位置。1762年,乾隆帝特地在这里设立了伊犁将军,建设伊犁九城。想想也知道,这里是准噶尔汗国的老巢,乾隆是不可能把这里拱手让给任何人来治理的。所以在这里驻军,是最明智的选择。第二块,巴尔喀什湖周围归属哈萨克汗国。哈萨克汗国成立于1456年,是蒙古金帐汗国分裂出来的一个汗国。准噶尔汗国还在的时候,哈萨克汗国只有挨揍的份,一直被准噶尔欺压,不敢抬头。利用这个机会,沙俄也抢占了哈萨克汗国北部不少土地。1725年,哈萨克汗国的都城被准噶尔汗国攻破,哈萨克汗国一度灭亡,集团过上了流亡的日子。直到1757年清朝灭了准噶尔汗国,哈萨克人才回到自己的故土。他们感念清朝的帮助,选择臣服于清朝,与乾隆帝建立了藩属关系。自然能瓜分到巴尔喀什湖西北的部分土地,听话的小弟,谁不喜欢呢?当然了,哈萨克汗国主要分成小玉兹、中玉兹、大玉兹3个板块,其中和清朝关系最好的就是生活在巴尔喀什湖以东、以南地区的大玉兹。我查了一些资料,这地方的确没有清军驻扎,但是这里臣服于清朝,也是事实。而且不少哈萨克人冬天要到大玉兹来过冬,清朝明确规定:界内卡外的大玉兹地区,可以给哈萨克人游牧过冬。由此可见,清朝对这里有过实际统治。很多哈萨克人,也就是这个时候来到新疆定居的。当然了,从汉唐版图来看,西域都护府、安西都护府都是有兵马驻扎在这片地区的,汉唐时期,这里是实控地带,清朝时期,这里只能算羁縻州。第三块,葱岭、喀什噶尔以西,归属浩罕汗国。浩罕汗国建立于1514年,是蒙古金帐汗国旗下乌兹别克人建立的一个汗国。他们也经常被准噶尔汗国欺负,一直到了1757年,清朝灭了准噶尔汗国以后,他们才算松了口气。1759年,清朝平定了南疆的大小和卓以后,稳住了整个新疆的局面。这个时候清朝便和浩罕汗国直接接壤了。1774年,实力不够的浩罕汗国,选择归附清朝,成为了清朝的藩属国。因此,清朝也就认可了葱岭以西、喀什噶尔以西归属浩罕汗国的事实。《勘分西北界约记》,让清朝失去了44万平方公里的外西北。早在18世纪中叶,沙俄就对哈萨克汗国的广袤土地垂涎三尺了。到了19世纪中叶,哈萨克汗国的大片草地,已经被沙俄给霸占了。也是这个时候,中俄在西北地区,开始有了交集。1840年以后的清朝已经开始走下坡路了,这个时候沙俄盯上了清朝外东北、外西北的地盘。这些地方地广人稀,且缺少驻军。因此在1858年和1860年,沙俄凭借《瑷珲条约》、《中俄北京条约》等2份条约,将我国的外东北地区全都割走了,足有100多万平方公里。这还不够,在《中俄北京条约》中,沙俄还要求清廷派出代表,与沙俄一起勘定西北地区的边境。哈萨克汗国早在1847年就被沙俄吃掉了,部分哈萨克人定居在了巴尔喀什湖以东、以南的大玉兹地区游牧为生。因此除了浩罕汗国以外,中俄在西北地区,已经没有其他邻居了。乾隆时期,明确规定过,大玉兹属于界内卡外。啥意思呢?清朝在边境常常设立卡伦,也就是边防哨所,他们专门负责边境的税收、巡逻工作。新疆边境上,清朝在辉迈拉虑到塔城一带,夏天设立13处卡伦,冬天设立8处卡伦。即便是卡伦之外,边防人员也有收税、巡逻的职责。因此,大玉兹地区归清朝管辖这个结论,问题不大。但是沙俄却一口咬定一点,卡伦之内才算清朝的土地,因此他们在勘分西北边境的时候,一口气就吃掉了包括巴尔喀什湖、大玉兹在内的4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。而且,在谈判接近尾声,清廷答应签字前,沙俄故意掐着点提出了一个非常苛刻的要求:人随地归。啥意思呢?就是土地划给了沙俄,那么土地上的百姓,也就应该顺理成章成为沙俄的一份子。这个俄就很恶心了,完全不给当地原住民任何选择的机会。而且在清廷答应签字后,再提出这么一个要求,完全是趁火打劫。他们抢这么多人去干嘛呢?我们要知道沙俄出兵打仗的套路,他们永远都是先让其他族的人先上战场,比如说打奥斯曼土耳其的时候,就让从中国流浪来的土尔扈特人不断出青壮年上战场,随后自己人才上。这么做最大的好处就是,不仅可以增加自己的兵源,而且还能消耗这些部族的实力,便于自己的统治。此外,人口就是税收,就是经济来源,他们能不抢吗?《中俄改订条约》,又让清朝失去了7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。浩罕汗国衰败的同时,在1865年,该国的军阀阿古柏,跑到了新疆开始创业。3年以后,沙俄征服了浩罕汗国,他们打算让阿古柏建立的洪福汗国跟着自己混。结果阿古柏却相中了印度那边的英国,为此沙俄很生气啊,果断在1871年出兵占了伊犁。这是什么操作?其实沙俄早就想要吃掉伊犁了,这回趁着阿古柏之乱,他们简直如鱼得水。当然了,场面话还是要说的:我们是在帮你们镇守伊犁,你们打败了阿古柏,我们立马归还。等到归还的时候,别忘了给军费哦!好家伙,得了便宜还卖乖,他们铁了心认定清朝当时没能力击败阿古柏。谁能想到1878年左宗棠能顺利击败阿古柏,收复新疆呢?到了1881年,双方坐下来,签订了《中俄改订条约》,又称《中俄伊犁条约》。这回沙俄实在是找不到什么理由了,索性开始用强势的手段要求清廷割让大片土地,否则不惜一战。虽说左宗棠也有心要与沙俄一战,但说实话,沙俄已经出兵9万进军伊犁,清军真的有把握能打赢吗?恐怕很难。根据这份条约,沙俄与清廷详细签订了后续的5个子条约。这些条约签订的过程,的确很屈辱,双方依旧没有打一仗,沙俄就割走了外西北7万多平方公里的土地。包括了伊犁霍尔果斯河以西地区、北疆斋桑泊以东地区。此外,清廷还得补偿沙俄900万卢布的军费。先占后谈,沙俄就占了主动权。这是沙俄的一贯伎俩,只有拿到主动权,才能在谈判中立于不败之地。1858年,夺取外东北之前,其实沙俄就已经不止一次派人到外兴安岭以南考察地理位置了,随后开始悄无声息地移民到这里,实际上就是驻军。等到再谈判的时候,清朝已经失去了先机。1871年沙俄占据伊犁,长达10年的殖民以后,再谈判,他们就占尽了优势。搞得好像人家愿意还你一点地,你还要感恩戴德一样。他们走的时候,伊犁九城被他们毁于一旦,伊犁边民被他们尽数掳走。1900年也一样。沙俄夺取东北地区以后,才想起来要跟清廷进行谈判,看看怎么归还东北。结果他们提出了各种苛刻的要求。比如说在东北各将军身边,安插2个俄国指定的辅佐人员,不允许清军出关等等,俨然是要吃掉东北。所以说,先占领这片地盘,再跟你谈接下来的事情就方便多了,这一点值得我们借鉴。否则你喊破嗓子,各种自古以来,其实意义不大。 |
|